獨木舟運動在本地受歡迎程度一般,受練習場地局限,在校園的推動難度也很大。今期乘訪問青年運動員吳思晴之便,一於讓她為獨木舟項目做些解說,說不定有天你會成為她的師弟妹。
獨木舟主要分為K艇(Kayaking)和C艇(Canoeing)兩種,亦有分單人和雙人的項目。K艇和C艇最大的分別在於,前者是坐著划,較易平衡船身,適合初學者上手。而C艇則是跪著划,平衡難度較大,需要有一定獨木舟基礎才能掌握。一般而言,獨木舟常見的比賽距離是男子200米和1000米,女子200米和500米。吳思晴當初學習C艇時吃盡苦頭,現時已分別掌握K艇和C艇,更會在比賽不時參加單/雙人項目,作全面發展。
亞洲人受制於體格的發展,較其它地區運動員的力量稍為輸蝕,吳思晴對此直認不諱,更分享訓練心得。「獨木舟是個集平衡和技術,堅持與體能的項目。」過往曾參加過世界青少年錦標賽賽前的集訓營,讓她見識到外國青年軍的實力,吸收許多實用的訓練知識。「獨木舟在西方發展歷史悠久,加上他們體格健碩,單憑力量便贏過亞洲人。」
「自己也不是個力量型的選手,唯有多利用技術搭夠,嘗試以轉動腰部、肩膀和軀幹分散手臂付出的力量。」有技術之餘,要划得出色還講求經驗,澳門運動員與外界最大差別在於艇齡。「外國的青年軍很小就接觸獨木舟,對比起澳門的我們,差的是六、七年的練習和比賽時間。」吳思晴期望用練習時間努力追回與國際的差距。
艇齡尚淺的吳思晴,兩年間經歷高低潮,由最初學會獨木舟的快樂,到學C艇的失敗,都讓她的獨木舟旅程添上色彩。沿途有很多打氣聲、鼓勵聲和難忘回憶,讓她學會遇強愈強,繼續發光發亮。
學習C艇的回憶一直是吳思晴的夢魘,更甚的是她成功上艇一星期後,就遠赴泰國參加比賽。如此匆忙,賽事中當然少不免發生“蝦轆”事。「當其時僅僅平衡艇身已經很吃力,更遑論參加比賽。」結果,當吳思晴將艇划向比賽起點時,一離開岸邊便翻艇,真正是“未比賽,先翻艇”。
好不容易讓她指手劃腳,請求比賽的工作人員用快艇將她送到起點,吳思晴才能順利開始比賽。雖然出發翻艇稍嫌唔吉利,但截得“順風艇”仍賺個好開始,加上比賽場地波濤洶湧,吳思晴形容就似海上划艇一樣,有不少參加者臨時棄權,讓她神奇地闖入決賽,對吳思晴而言這也是個難忘的記憶。
吳思晴坦言不愛親朋好友到場支持自己,但父母總是會偷偷到場支持,拍下她的比賽英姿,為她留下回憶,讓她知道雙親對自己的支持。同樣,吳思晴也感激教練李燕棠的技術指導和鼓勵,給予她很多嘗試的機會。這些美好的人和事,都使吳思晴努力練習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