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竹漂是發源於赤水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黔北民間絕技。獨竹漂高手們腳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赤水獨竹漂”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2011年的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獨竹漂第一次被列入運動項目。
動作技巧
獨竹漂又稱獨竹舟,俗稱劃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於一根直徑大約15釐米左右,長約8米以上的筆直楠竹上作水上載體。手拿一根直徑約5釐米、長約4米的筆直小竹竿當槳,左右交替,在水上劃行,或駕舟乘風破浪搏擊激流險灘,或輕拈竹竿穩立舟上悠閒蕩舟水面。其形其態美觀大方,動作協調連貫一致。表演“乘風破浪”、倒退、轉身、繞彎、換竿等絕技,頗有“一葦渡江”之妙。
製作材料
獨竹漂所用的竹子,是大頭直徑在15釐米以上無扭曲的大毛竹,其浮力足以承載一個人的重量。這種大毛竹要在毛竹林海的深處,水土豐茂的陽坡上才能選到,大的直徑可達20釐米左右,高度10多米。用作獨竹漂時,截取8米左右的長度,無需任何加工,自然風乾20多天。劃行用的劃竿則選用直徑約5釐米,長約4米勻稱筆直的班竹或水竹,獨竹漂手上竿後就靠這根劃竿前行倒退,平衡轉向。
交通功能
居住在赤水河兩岸的先民為了相互往來交流,常常使用一根楠竹或木頭作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另處,一些遠離村莊、集市的人們為了急需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就利用長期與赤水河打交道的得天獨厚條件,劃著獨竹或獨木去購物,這樣既省時又方便。
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時,就曾以獨竹為舟渡過赤水河。
在一代一代的傳承過程中,獨竹漂逐漸發展成為竹鄉小夥子代代樂此不疲的民間體育活動,成為竹鄉姑娘們“巾幗不讓鬚眉”的標誌,也成為姑娘們心中仰慕的男子漢的標誌。赤水獨竹漂經過千年的沉積逐漸轉化形成每年端午節與龍舟賽齊名的表演項目。
獨竹漂表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可以進行精湛的技藝表演,又可以進行競速比賽。適合單人、雙人和團隊等多種表演形式。單人、雙人表演有比正劃、倒劃、轉身、繞彎、滑行、換竿等技巧,形體自由美觀,速度快如飛;團隊表演則看重隊形以及佇列的整齊和有規律的變換,動作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競技比賽
競速賽是參賽者們在比速度、比耐力,選手們看似無聲勝有聲。競速賽有短距離的橫渡賽和長距離的順流漂賽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