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前夕,關心教育的「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為全台12至18歲的340萬名學生請命,要求教育部修改課綱,讓孩子有更多戶外課程。該聯盟由11個環保與教育團體組成,指出台灣學生戶外教育機會嚴重不足,將影響孩子們身心靈的健康發展。
他們向教育部呼籲,應即刻邁向戶外教育的常態化、優質化與法制化,別讓學童9成的上課時間都關在課室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讀國小二年級的阿芯現場演出行動劇,表現學童在教室中讀到描述女王頭的文字、昆蟲生態介紹與家鄉古蹟等等,卻不曾有機會實際親眼、親身體驗的遺憾。
「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指出,3月2日公布的12年國教課綱的總綱及說明手冊中,戶外教育不管在國中小或是高中各階段,學習時間1星期不到1小時。大多數的學習仍是背誦、閱讀二手資料為主。
台大地理系教授王鑫指出,這樣的狀況,將造成學童體適能不足與身心靈不平衡的窘境。若要有所改善,便應該調整課綱、從制度中改變,讓學童有更多機會接近「真世界」。
前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指出,2009年一份對基隆5年級學童進行的調查顯示,學生在課後接近自然的時間平均每週只有30.2分鐘,但接觸電視、3C產品的時間是40倍。他提出,若以目前最受推崇的「華德福教育」哲學來看,他們要求學童在12歲之前都不能接觸3C產品,也不追求灌輸大量知識,反而讓他們盡興地探索世界。
跨出教室,向世界學習 須化為課綱制度
聯盟成員曾鈺琪指出,在目前的課綱草案中,戶外課程僅在「校訂課程」中,需由學校自主規劃,並以其他活動競爭。實際上能如何運用,還得仰賴教師是否有勇氣與得到支援等等,因此必須在課綱中制度化,才更有實際效果。
「孔子就沒有在固定的教室裡上課!」師大環境所教授周儒強調,戶外課程不只是「出去玩一次」,而是真正優質的學習方式。該聯盟召集人周聖心表示,希望透過戶外教育常態化、優質化、普及化和法制化,成為學童正式、有效並且經常運用的跨領域學習方法。
而教育部國教署科長林祝里回應,教育部想法與民間訴求一致,教育部已建置相關平台召開定期會議,也推出「五年中程計畫」,希望能和民間一起達成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