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二期稻作請加強預防水稻窒息病發生

二期作水稻田常發生田間部份不定形區域的植株根系發育稀疏、褐化,葉片有褐棕色或紅棕色斑點,呈現生育不良的狀況,嚴重時甚或枯死,探究其病因係由於土壤排水不良,稻根受土壤中還原性產物毒害,呼吸受阻所致,故稱窒息病。窒息病病徵多混合有鐵中毒、缺鉀及缺鋅等症狀,此種生理障礙多發生於第二期作排水不良的水稻田,而施用新鮮有機肥、缺鉀或增施氮肥反促使該病發生更為嚴重,農友必須謹慎。

另因今年一期作初期低溫,致使水稻生育遲緩,收穫期延後,稻草沒充分曬乾,致一、二期作之間隔時間太短,未完全分解的稻草殘體在二期作灌水時,不但會浮起隨水漂流阻塞灌排水道或掩蓋秧苗,也會因為地溫升高而發生有機質腐敗,土壤中氧氣急劇不足缺氧引而起窒息病等,為避免二期作窒息病發生頻率提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注意此「病」發生的因素及其因應措施,以利農友防患於未然。

由於窒息病的土壤缺氧與有機質腐敗有關,農友可於田區受害部位挖起濕土,依聞出的腐臭異味非土壤芳香味者,作為判斷依據。

針對窒息病為害的成因,農友可依下列方法加以防範:
  • 應採取二段式整地,二次整地的時間最好有半個月以上的間隔,一方面讓埋入土中的植物殘體發酵,一方面讓前期作留下的過剩肥料均勻化。整地時採用淺水整地,以利將植物殘株翻埋。
  • 稻草掩埋時需注意稻草的充分曬乾,並於掩埋後有充分的時間於土壤內進行部份分解腐化工作,並注意肥料施用,在酸性土壤掩埋時,應配合施用石灰資材,於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區或期作,不宜就地實施掩埋。若是因時間急迫,無法做到上述兩點,則可於生育初期,多次排水、曬田、疏通土壤內有機酸,並使氧氣充分進入土壤,避免窒息病的發生。第二期作掩埋鮮稻草雖有可能致使窒息病的發生,但若依上述方法充分曬乾、腐熟,不但不會產生窒息病,更有利於農友豐收。並避免在高溫期施用新鮮有機質肥料,應在插秧前15-20天深耕掩施,使有機質能充分發酵分解,以利水稻之吸收利用。
  • 一期作插秧後25天,二期作插秧後15天,水稻分蘗初期至分蘗中期之間,即可進行排水,到田土輕微龜裂後,接著採用間歇性灌排水,如此可以強化稻根,稻株健壯,增加抗病力。第二期作於插秧後至分蘗期間至少排水一次使田間稍乾。其實,台灣第二期作氣溫高昇,水稻生育初期的積水反不利於水稻的分蘗,尤以梗稻最為明顯,因此生育初期的排水不但可避免窒息病的發生,更有利於增產。
  • 部份罹病田水稻鉀、鋅含量會較低而鐵含量則稍高,田區可以基肥形式增施鉀肥或鋅肥,每公頃施氫化鉀或硫酸鉀120~180公斤或草木灰900~1,200公斤。砂土稻田因鉀肥易流失,基肥應改分幾次追肥應用。對缺鋅的稻田,可每公頃施硫酸鋅15~22.5公斤或3050公斤氧化鋅作基肥。但施鉀、鋅肥僅為治標措施,並無法完全防治窒息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