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


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從地球觀測,太陽一年裡在恆星間或天球劃過的軌道稱為黃道,以360 度黃經來量度。二十四節氣正好把黃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個氣相差黃經15度。春分時黃經為0度,清明時黃經為15度,如此類推。


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晝最長(北半球),冬至晝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確立的氣。其後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於其他的節氣,便以該段季節常見的天氣現象或農業活動而命名,這些節氣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氣候。

農曆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原來19個「回歸年」共有228個中氣和235個「朔望月」,即是有7個月沒有中氣,這些沒有中氣的月便正好成為閏月。

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12等份,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