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平面零的大氣壓通常稱為一大氣壓(1atm),水面體積的氣體,在水深10公尺(m)時,壓力增加一大氣壓為水面的兩倍壓力,氣體的體積則為二分之一;如再下降到20公尺(m)則為水面的3倍壓力,氣體體積變為三分之一。
- 壓力和氣體的密度:同成分的氣體依其壓力變化的比例,使單位體積中的分子數產生變化,則密度也隨之改變。
- 設體積為的一氣體在一大氣壓力的密度為一。
- 如氣體在二大氣壓下體積則變為二分之一,密度則為二。
- 下潛時,因水的壓力會讓耳部產生不適,此時應做捏鼻鼓氣之動作來平衡耳壓;若無法釋放耳壓,則要先行上升一點,再做一次平衡耳壓之動作,依此動作循序漸進,已達到下潛的深度。
- 水下上升至水面速度過快,造成耳部壓力無法釋放,則會產生不適感,此症狀稱為中耳倒塞;因此在上升水面之動作時,應採越慢越好,並不得做捏鼻鼓氣之動作。
- 潛水人員上升水面之速度為一分鐘不得超過9公尺,也就是一秒鐘不得超過15公分,且在上升過程中持續做吐氣動作慢慢上升,浮力補償裝置(BC/BCD: Buoyancy Compensator Device)也要適度的洩氣,因為下潛時,為了抗衡水的壓力,通常BC會適度的充氣,在上升的過程中,空氣體積會變大,浮力相對的也隨之變大,造成上升的速度變快。
- 空氣混合氣瓶內的氮氣(79%)約佔空氣中的百分之八十,氧氣(21%)約百分之二十;若下潛至30公尺以上,空氣中氮氣會造成潛水人員氮醉症狀;若潛水人員潛水時間過長,則需做減壓動作,若未減壓而直接上升水面,則會造成潛水伕病。
- 潛水人員倘若有段時間未再從事潛水活動,下海前需至游泳池做複習動作,才可下海從事潛水相關之活動。
- 調節器(Regulator)
- 一級頭(First Stage)
- 防塵蓋
- 二級頭(Second Stage)
- 備用二級頭(Safe Second Stage)
- 三錶
- 殘壓錶(Perssure Gauge)
- 深度錶(Depth Gauge)
- 指北針(Compass)
- 充洩氣閥接頭(Alternate Air Source)
- 裝備檢點
- 面鏡
- 呼吸管
- 氣瓶
- 調節器
- BC
- 配重
- 套鞋
- 蛙鞋
- 防寒衣
- 蜂鳴器
- 潛水刀
- 潛水燈
- 潛伴繩
- 調節器保養方式
- 氣瓶上拆解下一級頭,將防塵蓋至於氣瓶頭上,開氣吹乾,蓋上一級頭進氣孔,旋緊螺旋接頭,清洗二級頭及備用二級頭時,不可按到洩氣閥門(在咬嘴前方),三錶最好浸泡方式清洗,清洗完畢後,要將管線順時左右兩方向捲起並置於陰涼處晾乾,不可直接曝曬於陽光下。
- BC保養方式
- 充洩氣閥處,壓住洩氣閥門,使用水管接水直接灌水進BC約六分飽的水,然後左右搖晃再將水由防爆氣門或充洩氣閥處,按住洩氣閥門將水排出,排水處要在低點,BC置於高點,如此沖洗3次,完畢後,吹2口氣讓BC氣囊撐開,掛起置於陰涼晾乾。
- 下潛時
- 將充洩氣閥舉高,按洩氣閥門排出BC內的空氣,若要快速排出BC內的空氣,可用手臂壓擠BC或拉起防爆氣門(要位於最高點處才有作用)讓身體往下沈,腳不要踢水。
- 下潛時要做耳壓平衡動作,不可等耳朵劇痛才開始做,下潛感覺有壓力就要做。
- 上升時
- 動作要慢且而穩,同時做出吐氣動作將肺部之空氣排出,每次上升就要吐氣,不可憋氣,BC內的空氣此時也要適時的將其慢慢排出。
- 上升時,耳朵會有鼓漲感,有時還會有嘶嘶的響聲,不會痛,但會有漲漲的感覺,此時不可做平衡耳壓之動作,否則會產生流鼻血的現象,上升水面後按充氣氣閥充氣,讓身體懸浮於海面上。
- 中性浮力
- 懸浮力
- 可藉由呼吸及BC充氣、蛙鞋擺動...等動作,完成懸浮海洋深度中間的懸浮力。
- 如:深度30公尺的海中,潛水人員可藉由中性浮力懸浮在20公尺處,吸氣時會上升,吐氣時會下降,其上升下潛落差約一公尺。
- 吸氣吸到八分滿,讓空氣於肺部一循環再行吐出;吸氣順而慢,吐氣緩莫急。
- 潛水人員在海中如遭遇狀況時,三條處理要點:
- 冷靜正確的判斷
- 適當的危機處理
- 急救送醫
- 潛水員控制浮力三種方式:
- 配重
- 蛙鞋
- 呼吸
- 潛伴制度(合作團結)
- 共生
- 共命
- 共氣
- 月亮在新月和望月時,也就是農曆的初一、十五,太陽、地球和月球成一直線,太陽的引力加上月球的引力,即會造成「大潮」。「大潮」大概會持續兩、三天,潮水的漲落差最大;而當月亮在上弦和下弦時,也就是太陽、地球和月球成一直角時,因為三者的引力處於相對狀態,潮水的漲落差最小,稱為「小潮」。
- 潮汐時間平均每天晚45 分鐘
- http://goo.gl/CB1fnv
- http://goo.gl/C65gTr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潛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