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革命時代,時時刻刻都要能自我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一天必定拿三個條目來省察自身。第一條,幫人計畫事情,有沒有盡心盡力去籌辦呢?第二條,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有沒有守信用呢?第三條,老師教授的學問,要再傳給別人時,自己有沒有事先溫習呢?」
「曾子」,姓曾,名參,是孔子晚年才入門的學生,比孔子小四十六歲,事親非常孝順,孔子所傳的文化道統,大部分就靠他傳承下來,所以後世尊稱曾子為「宗聖」。
「吾日三省吾身」,「日」是每天都做反省,不是偶而選一天或兩天來反省。「三省」,每天隨時拿本章的三個條目來省察自己,一天中不只一次,是多次省察自己,是否有沒辦到的情形。
「為人謀而不忠乎?」「為人謀」,替別人謀畫辦事,自己的事也包括在內。「忠」是盡到自己的本分。他人託付我們辦事,無論大小,只要合乎「義」的原則,接受了就必須把事辦好,這樣盡到了「忠」,裡面也有了「信」。至於讀書求學有否用功,對不對得起父母等等,這些事自己都可以反省有否盡「忠」了!
宋朝宰相范仲淹先生,對於當時不合裡的事情,常常奮不顧身提出嚴正的勸諫,影響當時的知識分子,蔚成一股崇尚高風亮節的風氣。范仲淹自己曾說,他每天就寢前,一定計算當天所做的事,是不是對得起當天所得的俸祿,如果對得起,就能安穩熟睡;今天所做的事,若對不起所領的薪水,就整夜都睡不好,隔天一定補足欠缺的部分,才能安心。他就是學習曾子「為人謀而不忠乎?」的反省!後人尊稱為范文正公。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泛泛之交算不上「朋友」,志同道合能一起共事的才叫「朋友」。五倫當中「朋友」不是天倫,雖然可有可無,但是要辦大事,就必須要有朋友。朋友能一起共事,就靠一個「信」字,如果說話虛假缺乏信用,就無法凝聚友誼,更遑論能一起辦事了!當朋友有困難,如欠缺錢財,也應伸手相助,甚至只要合義的事,為朋友而死也是應該的。不過,禮記說:「父母存,不許友以死。」父母親還在世時,就不能答應為朋友死,以免傷了父母的心,有損孝道!
「傳不習乎?」當了老師要把所學的傳下去,自己要先「時習之」。事先要預習,既使已經講過很熟的東西,也要再預習,因為書中的道理是圓融多方面的,經過一再地溫習,更能體會出另一層新的含義,才能真正自利利人。
中華文化提倡的道德仁義禮樂,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各方面,都必須以「忠信」來施行推動,如果缺少了「忠信」,以上這一切都變為虛情假意,所以大學說:「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君子能成就大道,全靠「忠信」二字。聖賢所走的大道,猶如一部完美的車子,各項機件具足,這輛大車要行走於道路上,一定要加足汽油才能推動,「忠信」就像車子的汽油,有了它才能把道德仁義禮樂以及修齊治平推動開來。所以本章的「忠信」,正與學而篇的首章「求學」,以及第二章「崇仁」相互輝映。在生活中學習「忠信」,就能將「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仁的事業,一一達成!
自古以來,除了曾氏後人以「三省」作堂號外,在中國或日本,很多人都喜歡拿「三省」作書齋名號,自我勉勵。因為「反省」是聖凡分水嶺,肯反省改過的人則日趨向上,不能反省的人,又怎能改過呢?過不改,那當然是日趨下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