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入伏

  1. 初伏:7月13日-7月22日 
  2. 中伏:7月23日-8月1日 
  3. 閏中伏:8月2日-8月11日 
  4. 末伏:8月12日-8月21日
38天時間不要喝冰鎮一類的飲料和食物,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腳涼都是三伏天不注意導致,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堅持在伏天喝熱水,會把體內多少年深入骨隨的寒氣逼出來。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意味著一年中最炎熱的盛夏高溫季節就此開始。 「伏」是民間的一種說法,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據氣象部門介紹,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三個庚日後數到第四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短夜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相關習俗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為什麼在熱天里吃熱面?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麵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熱湯麵,還可以吃過水麵。將煮好的麵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慾,而且「敗心火」。伏里還可以吃「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三伏貼

就是指中醫針灸療法里的「天灸」 。三伏貼其實是中醫針灸療法里的「天灸」。將藥物研磨成粉,用酒、醋、生薑汁等加工后,調製成糊狀,藥物成分通過皮膚角質層及毛囊、汗腺等吸收入血,隨血液循環而發揮作用。
  
哪些人可以貼「三伏貼」?

怕冷、體質差和痛經的婦女等 ,很多病都可以通過三伏貼來進行防治。比如,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體虛感冒咳嗽、咽炎;風濕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關節病、膝關節炎等。還有陽虛怕冷、體質差、頸肩腰腿痛、免疫功能低下、體虛易外感的兒童和痛經、四肢冰冷的婦女都可以使用。
三伏貼,都是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等溫補作用的藥物,通過穴位進行敷貼,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三伏貼」不是神葯,需要長期堅持。一般都要連續貼敷三年以上,病症大多能明顯減輕,或減少發病次數。
 
哮喘
  1. 敷貼部位:肺俞、百勞、膏肓
  2. 藥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細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薑汁適量。
  3. 做法:將前四味葯共研成細末,麝香另研末備用。使用時將葯末加入鮮薑汁調勻,做成6個葯餅。用前將麝香末0.3克放於每個葯餅的中間,然後將葯餅放於肺俞、百勞、膏肓六穴,外加膠布或繃帶固定。約兩小時后,局部皮膚灼辣,發紅而未起水泡時除去。
  4. 時間:每伏貼一次,成人每次4~6小時,兒童1~2小時,三年為一個療程。  
虛寒性便秘

  1. 敷貼部位:神闋、足三里、氣海
  2. 藥物:巴豆2克,吳茱萸6克,肉桂3克,生薑汁少許。
  3. 做法:前三味混合研成細末,與薑汁調和如泥膏,製成小圓餅3個。將葯餅放於火上烘熱。分別敷貼於穴上,用綳布固定。葯餅冷后再烘再貼。
  4. 時間:一般貼12~24小時。
每年的「三伏天」
  • 是最佳貼葯時間 :每年的「三伏」當天貼葯最佳,也可在初伏、中伏、末伏期間各貼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