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馬總統以先成立海洋委員會回應設立海洋部的訴求

由財團法人臺灣研究基金會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海洋與臺灣學術研討會」,2月21日起在台北市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前瞻廳ㄧ連舉行兩天,同時邀集國內海洋界專家學者共同為臺灣海洋永續發展獻策。

馬英九總統致詞時再次重申海洋興國、藍色革命的理念,他特別回應各界期待成立海洋部的訴求,他舉農委會為例,希望仍以目前的規劃,循序漸進,先成立海洋委員會。

臺灣的海洋,在戒嚴時候是多數人不得親近的禁地;在近年成為年輕人為之瘋狂的貢寮海洋音樂祭、墾丁春吶的代名詞;在臨近海域,臺日中為了日本東京都擬將釣魚臺國有化的議題而使得釣魚臺主權爭議再起,廣大興案件終於促使政府向菲律賓動用「經濟制裁」以處理海域漁權問題,而南海則是在多方競逐下熱鬧滾滾,究竟,海洋對你我的意義跟影響在哪裡?宣稱海洋興國的臺灣,卻遲遲未能通過「海洋委員會」的問題又在哪裡?

對臺灣來說,海洋問題太錯綜複雜,單就中央政府行政部門來說,超過十個部會與之相關,正因為相關部會太多,有些問題反而無人聞問或者因負責單位太多而不知主責單位何在,縱使海洋委員會組織法草案雖於2013年於立法院初審通過,但其定位仍待協商。在國際多邊與雙邊關係層面,雖則臺日雙方終於在釣魚臺議題有所突破,首度簽訂雙邊漁業協定,但在其他雙邊、多邊合作乃至國際海洋相關組織之參與,仍有捉襟見肘之處。反觀國內海岸的利用,從國光石化到美麗灣的諸多爭議,突顯海洋事務範疇廣泛且日漸複雜,海洋發展和國家權益的維護,情勢更日趨嚴峻,必須全民共同關切,才能開創新局。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研討會將從海洋健康指數系統思考臺灣海洋發展方向以及與經濟社會之關聯性,邀請國內海洋領域相關學者專家針對「海洋戰略與海域治理,從政府治理以及東南海風雲思考臺灣的應變對策以及海洋委員會何去何從」、「藍色經濟與新興產業,分析台灣從傳統的海洋漁業全球化發展到新興能源產業未來走向」、「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檢討面對人為利用對於海洋造成的衝擊,我們是否採取足夠的措施以促使海洋永續」、「科研整合與人才培育,海洋資源的運用以及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投資與人力,臺灣是否具備?」、「海洋生活與文化深耕,臺灣人民對於海洋的了解與親近程度是否已經遠離戒嚴時代的恐懼?海洋人文與教育是否已經向下紮根?」等五項對於國家未來發展至關輕重之議題進行全面性的檢討與展望,最後將發表「臺灣海洋行動綱領」,為臺灣描繪海洋永續發展的新願景。

海大校長張清風表示,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全長約1,200公里,如果包含澎湖群島的話總長約1,520公里,從北方三島到南海的東沙島、南沙太平島,大大小小的島嶼約有165個,海洋所涵蓋的範圍,遠遠大於陸地的面積,北方有東海、西邊是臺灣海峽、東岸是太平洋、往南則是南海,實實在在是一個海洋國家。希望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們能落實親海、知海與愛海的信念,且讓臺灣大步開放海洋、邁向海洋和永續發展海洋,讓海洋成為真正的永續藍色資源。

張校長說,海洋佔地表71%的面積,對於氣候調節、生物繁衍、經濟發展、航運交通、教育研究等,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帶給人類無窮的功能和利益。海洋是人類共同資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資源,也是臺灣世代子民生存發展的重要資產。21世紀是海洋的時代,由於陸上空間的日益擁擠與資源衰竭,海洋遂成為人類未來的希望,世界各濱海國無不積極開發海洋,海洋事務也因而日益複雜。同時海洋也面臨海洋汙染、過度利用資源、以及氣候變遷等問題,使得海洋環境日益惡劣。這些與海洋相關的各項議題都是我們必須積極面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