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行動學習教學模式

  1. 直接引導學習法(常用模式):提供學生相關的學習內容與網站,作為教材的補充,輔助學生進行學習。
  2. 同儕互評法(Peer Assessment):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評量規準,對同儕的作品進行評分與提出建議。
  3. 錄影分享法:學生透過學習任務的引導來錄製影片,放在公共或私有平台進行分享。
  4. 共享協作學習(Collaboration-based Learning):在學習活動中,利用網路平台及協同學習軟體,分享與共同討論同儕的學習成果。
  5. 主題式討論區(Topic Discussion):老師依課程主題包裝學習任務,學生運用網路討論區功能,對於老師指派的學習活動進行主題的探討。
  6. 心智工具(Computers As Mindtools):利用電腦化輔助學習工具,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進行蒐集、歸納、統整與評論等批判性思考。
  7. 專題導向學習法(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完成專題作品」為學習目標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8. 數位說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引導學生在瞭解學習內容的過程,將學習內容製作成故事。
  9. 探究式學習模式(Inquiry-based Learning):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組織自己所找尋到的知識,藉此完成一個學習任務。
  10. 情境式行動學習(Contextual Mobile Learning):將學習活動帶入真實的場域中,並且在現實環境中動態地觀察學習內容物件,達到即時及深入的學習。
「同儕互評法」(Peer Assessment)
許多學習理論都提到,一個學生從單純聽講、看懂、覆述,到可以教別人的過程,最後的階段最能達到學習的深化。而在一個社會情境中,個體的行為會因為別人的影響而改變,學習也經常經由觀察、模仿以及互動中產生更好的效果。這也是同儕互評法受到重視的原因。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依據老師提供的評量規準,對同儕的作品或專題進行評分與提出建議。同儕也可以透過行動載具,立即看到同學的評論,並對自己的知識進行反思。在進行評分的過程,學生可重新檢視自己對於學習內容的瞭解程度,同時針對弱點再予加強。

運用行動學習的同儕互評,絕對不是只有互相改考卷,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老師的角度,評析同學的作品或對於學習的理解,可以是一幅繪畫,一段影音,一篇文章,或是在知識探索討論的過程,互相給予即時的回饋。

舉例來說,在一個數位內容的製作課程中,老師能給予作業更明確的規範標準,同學也能在評析的過程中,有系統地(非天馬行空地)給予同儕有用的回饋,同時檢視自己在這些方面是否能更有意識地加強。

「錄影分享法」&「數位說故事」
智慧型行動裝置在影音錄製的能力上日新月異,許多青少年從小也很習慣透過多媒體的形式以及網路分享的功能,紀錄自己的生活心得。在未來的世界裡,有效運用數位形式的內容進行溝通,不管在社交上,或是工作上,都將是重要的技能。

在行動學習的實驗教學中,學生透過學習任務的引導來設計橋段,錄製影片,也經常透過網路進行分享,獲得評論與回饋。學生不僅可以藉此過程蒐集及整理所學的內容,也能發揮創意,加入額外的想法與元素,昇華學習的層次。另外也可以透過瀏覽及比較他人的作品,進行反思。

有趣的是,如果作品是發佈在公開的平台上(例如YouTube),經常會激發學生的榮譽心,促使他們在製作這個作業時更為投入,也能提高學習的效果。

「探究式學習模式」& 「情境式行動學習」
探究式的學習是一種較為深入,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藉以幫助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可以運用策略、找尋方法,並尋求解答的過程。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扮演著主動建構知識的角色,而教師則扮演學習促成者的角色。

運用行動探究,有時加入情境式的學習,至少有以下幾個優點:
  1. 能結合現場觀察與網路搜尋/探究,擴展資訊蒐集的來源
  2. 在整合蒐集的資訊上,可透過同儕的分工合作,完成探究的任務
  3. 針對現場探究的任務,能提供即時的回饋,及促成同儕討論
  4. 探究的歷程能被較完整地紀錄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